第一六五章 护冢之战(六)-《拂水龙吟凤梧扬》
第(2/3)页
郭荣微微点了点头,沉吟片刻,言道:“我想让两位师公随葬太祖皇帝寝陵之处……师伯可是同意?”
楚南风本想护送武、华二人回书院安葬,闻言但知郭荣想日后便于亲自祭拜,望着郭荣殷切的目光,便为点头应允。
“多谢师伯成全。”
楚南风略一迟疑,“我方才观赵匡胤被两位侍卫押着,是因他劝阻发兵而见怒?”
郭荣闻言神情但显复杂,良久之后叹了一下,言道:“赵匡胤为了阻我发兵青龙山,却是出言提及宣懿皇后……”
郭荣言中的宣懿皇后是魏王符彦卿之女,不仅性格沉稳果敢,且谦和温婉。而郭荣虽英明神武,但脾气是为暴燥,每有使性发火之时,符皇后总是会从容劝慰,却是能使郭荣消去怒火。
在去年兵发南唐之时,符皇后力阻不住郭荣御驾亲征之举,也随军前去,那时周兵初征不力,时值炎署又逢暴雨,却使符皇后染上重病而薨。郭荣对于自己未听劝阻执意亲征使符皇后随军染病身亡,自是万分自责,耿耿于怀。
而赵匡胤劝阻不下郭荣发兵青龙山,却是问郭荣可记得符皇后的苦心,其意思是为提醒郭荣不要一意孤行。心境本是悲愤难当的郭荣,闻言顿然恼羞成怒,便让侍卫将赵匡胤拿下。
楚南风但知赵匡胤一时情急刺到了郭荣痛处,闻言心中暗叹,“赵匡胤用意是为使皇上打消发兵青龙山念头……且饶他一遭如何?”
郭荣摇头苦笑,“师伯放心,我自不会肆意杀戮臣工,只是恼他出言无状,才令人将他拿下……待会便是将他放了。”
………
十日后,秋山山顶营帐内,穆道承望着一脸感伤的楚南风,言道:“此下武先生他们遇难,却是使我等护冢人手见短……大兄弟准备作何安排?”
“前辈以为如何安排是为妥当?”
穆道承反是问道:“以此下形势,这三处葬冢之中,大兄弟认为智苦会选择何处入手?”
楚南风沉吟道:“智苦唯有十二个时辰的机会,在不能确认荧惑凌犯两星何时出现,智光、龙从云必是等智苦看出星象之后才为出发。”
“青龙山去往这三处葬冢路程相差无几,皆是要三四个时辰。而五老山与千鹤岗、秋山距有千余里,却须六七个时辰,倘使五老山无法得手,再赶去千鹤岗、秋山,他们已是无有时间……”
“但千鹤岗与秋山相距只有两百里,只用一个时辰脚力,倘若发觉千鹤岗不能得手,却可转到秋山再图,晚辈以为他们会从这两处入手……”
“大兄弟所言有理,但若如此,就以文益方丈所见,明无大师能窥星象天机,明年入夏之后就可先去五老山附近潜伏……”穆道承言语一顿,皱了皱眉头,“不过让谁相助明无大师守护葬冢?”
楚南风沉吟片刻,“让逍遥与明无大师同去。”
穆道承闻言略为一愣,旋而点了点头,“他终是会知晓自身的使命,让他前去也可,届时遣上一些兵卫相助于他们……”
“晚辈以为不宜遣兵卫相助……在荧惑凌犯两星之前,智苦必会经常暗中查探这三处葬冢。五老山山周甚广,山洞众多,明无、逍遥潜伏其中倒是可行,若有兵卫相随倒是容易暴露。”
楚南风言语一顿,沉吟片刻又道:“待明年入夏,我就让慕云、婉真回‘清心庵’,使方主事前来,届时随我去千鹤岗,而前辈就与文益大师守护此处。”
……
显德五年六月初五,方元带着两名箭卫来到了秋山,与众人见礼之后,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与楚南风,言道:“这是李观书李先生的手信……”
“哦?!”楚南风一时诧异。
“婉真姑娘心中生有让李先生出手相助的念头,在与慕云回‘清心庵’途中,便去了无悔山。听闻那李先生对婉真所求未为作答,却是修了此信说是交与楚先生……”方元言道。
楚南风点了点头,将信打开阅看之后便是收起,转而望向洛逍遥,“此下已近入秋,你一两日当可随明无大师取道北汉去五老山,熟悉葬冢周边地形,也好有上准备。”
穆道承接言道:“五老山葬冢所在与此处相同,皆在密林之中,是会限制了你剑式的发挥,但有谓斗智斗勇,倘若真的与他们对上,届时也可利用树木相挡与之周旋。”
洛逍遥望了一眼合什默言的明无,一脸郑重应道:“弟子明白。”
两日后清晨,洛逍遥、明无二人取道北汉去往蒲州五老山。到了五老山之时已是天黑,但恐智苦也会暗中前来查探,二人先是在玉柱峰寻了一个山洞落脚。
待到第二日午时,明无引着洛逍遥前去葬冢所在的东锦屏峰,进入山峰南面半山腰地势平坦的树林,在林中两棵距有一丈之距的大树中间明无顿住身形,言道:“这两树正中便是葬家所在……”
洛逍遥点了点头,望了一眼两树中间地上,旋即便是四下走动,打量起周边地形。
明无跟在他的身侧,边走边道:”此处西、北两面环有崖壁,西面崖高近十丈,北面崖壁有五十余丈之高,两处崖底距葬冢地穴皆有三十余丈之远。”
明无在江秋白未曾出事之前,却是与楚南风来过这东锦屏峰,自是熟悉此处地形。随着洛逍遥在树林南侧坡边站定,指着南侧依势而下覆盖山野向山底而去的苍翠密林,明无又道:“南侧山势与我等方才取道上来的东侧相差无几,唯是这落坡有三丈之深……若说智光前来,在防备我等在此守护的情况下,小居士认为他们会从何处方向而来?”
洛逍遥沉吟片刻,“北处崖高五十余丈,纵使他们身手了得,一纵而下当无可能,这南面有落坡有三丈之高,站在此处守望,却是容易发现他们。”
“东面坡势是为逐渐而高与这山林相接,纵长有六十余丈,仗着密林遮掩而来,但十丈之内,我等也会发觉,晚辈以为他们会从西面山崖而下……”
“阿弥陀佛,善哉,善哉。”明无合什言道:“不错,当日楚先生也是如此判断,西面崖高仅十丈,以他们修为一纵而下是为容易,且是可仗居高之势攻袭……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