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先生曾经教导过,帝王必须身正、心空、性定。所以沈忆宸能否取中状元,不能完全由朕圣裁,还得看他自己的学识跟能力。” 朱祁镇并没有把王振的恭维给当真,相反对于他曾经教导的帝王学术,更为牢记于心。 身为皇帝,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就做出决定,而是要考虑到大局跟平衡之道,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帝王。 “陛下圣明,奴婢深感欣慰。” 王振依旧保持着谦卑作派,并没有因此居功自傲,只不过嘴角还是下意识流露出一抹得意笑容。 毕竟能成为帝王师,这是份何等的荣耀? 闲谈几句后,朱祁镇继续扫视着会试杏榜,对于其中几名中试举子的名字,他也感到有些眼熟。 但如今的朱祁镇,已不是那个在太皇太后张氏庇护下的“儿皇帝”了。 正统八年亲政后,让他明白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,朝中勋戚、大臣子弟必然在会试中有所优待,能上杏榜取中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。 只要弄的不是太过分,阻断了平民百姓的科举上升途径,朱祁镇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到。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著名的“南北榜”案,就是底下的南方官员做的太过分,连一口汤都不分给北方士子喝,才导致最终的过往矫正。 不过哪怕杀的人头滚滚,其实也没从本质上改变科举的现状,后面几届科举文官集团依然玩的很狂野。 建文二年庚辰科,南方江西布政司的举子,再次包揽了前三甲位置。 再下一科,永乐二年的甲申科,操作就更加过分了。 殿试前七都被江西举子包揽,并且这一科的主考官、参与读卷定名次的七名内阁大学士,也全部都是来自江西的官员。 你他娘的就算举贤不避亲,也没这样玩法的,简直就把糊弄皇帝给写在脸上,连样子都懒得装了。 强如太祖皇帝、永乐大帝,科举官员都敢明着耍猴,更何况其他承上启下的中庸皇帝? 所以明末文官集团党争玩的飞起,其实在明初就已经打下了底子,与天斗与地斗,都不如与皇帝斗,真是其乐无穷…… 简单扫完杏榜,朱祁镇就交由档案处官员存档,然后下令内阁预拟乙丑科的殿试。 明朝殿试洪武年间基本上都是放在了三月初一,到了朱棣的永乐年间开始进行改制,殿试时间不再固定,从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这半个月里面,都有可能举行殿试。 再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,经常把拜祭祖陵的时间也放在了三月初一,于是殿试被迫让道,奉旨移试到了三月十五。 明英宗朱祁镇继承祖制,也喜欢在三月初一拜祭祖陵,所以正统朝时期殿试,大多数时候也被推迟到了三月十五。 这种情况到了成化八年,为了悼念去世的恭太子,再次把殿试改为三月十五举办。从此之后基本上就固定下来了,明朝殿试时间再无更改。 王振此时已经退出殿外,招呼了一个手下的小太监过来,然后在他耳旁轻声低语了几句。这名小太监磕头领命后,立马就朝着宫门处飞奔而去,不敢有一丝的停留。 正统十年三月二日,沈忆宸正在西厢别院练字,殿试时间早上已经公布出来了,定在本月的十五日举行,也就是说还有十来天的空闲时间。 这十天来用来认真读书,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先不说是否还有这份定力心境,殿试就考一道“时务策”,全凭临场发挥,你还能在四书五经中读出个啥? 所以一般情况下等候殿试的新科贡士们,这十来天时间里面都是各种花天酒地、拜访名士,想着为自己日后仕途结交些人脉。 沈忆宸向来对于参加各种文会宴席没兴趣,所谓的名士清流在他眼中,大多也是些沽名钓誉之辈。 正事不干,天天满口仁义道德的在那吹比,有这功夫跟他们胡吃海喝,还不如修身养性练练字。 要知道殿试这一手字的水平,很有可能在皇帝眼中决定你取中排名。清朝顺治年间一名叫做史大成的考生,就是靠着行文雅正,书法端庄秀丽,被钦点为状元及第。 就在此时,阿牛手中拿着一张请帖,慌慌张张的冲进了沈忆宸书房说道:“宸哥,这里有张请帖你快看看。” “不就是一张请帖,这两天收的也不少了,淡定点。” 沈忆宸神色如常,从放榜自己高中会元后,这几日就收到了不少的请帖跟拜帖。 毕竟人怕出名猪怕壮,只要不傻都能明白背靠成国公府的会元价值,能与之攀上同乡或者同年的关系,日后就是一条坚实的大腿! 对于这些邀请,沈忆宸都选择婉拒了,这种时候赶着上门的,大多是些趋炎附势之辈,实在没有多少结交人脉的价值。 “不是宸哥,这张请帖不同,是锦衣卫送来的!” 锦衣卫? 听到这个名字,沈忆宸就放下了手中的墨笔,他第一反应是赵鸿杰给自己发了请帖。 不过转念一想感觉不对,以自己与赵鸿杰的关系,他要想见面,让门房通传一声就好,没必要搞请帖这种繁文缛节的操作。 但问题除了赵鸿杰,自己也不认识其他锦衣卫,为何会收到请帖? 带着这份疑问,沈忆宸接过了阿牛手中的请帖,翻开一看落款,心中猛地一惊! 因为这份请帖落款人姓名,居然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王山! 见到王山这个名字,沈忆宸第一反应是自己誊抄他罪证的事情泄露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