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在中原百姓手中,它却能成为沃土。 历史上,无论是屯垦戍边还是移民实边,中原历代的边疆经略,大多卓有成效。 它们的兴衰,与中原皇朝的命运紧密相连。 在皇朝强盛时,边疆建设如火如荼; 一旦衰落,便不得不收缩防线,过往的辛勤成果,往往付诸东流。 边疆的风云,实则映射着中原的强弱。 当华夏大地繁荣昌盛,塞外的强悍部落,如匈奴、突厥,乃至明朝时期的女真、蒙古,也只能俯首称臣。 然而,一旦中原衰落,碰上塞外势力的崛起,便是国运的转折点。 但对大明而言,转折的曙光已现。 全球范围内,游牧民族的力量正走向衰微。 1571年,蒙古铁骑还能焚毁莫斯科,克里米亚汗国的骑兵频繁侵扰,将大批人口掳往异国他乡。 一次莫斯科的劫掠,竟带走了十三万生灵,他们被贩卖至小亚细亚、非洲甚至欧洲。 不过,游牧民族的辉煌终成过眼云烟。 温越来到大明,正逢这历史的转折。 从全球视角审视,游牧对农耕的周期性更迭已成往事,农耕民族将主宰未来。 欧洲近现代的崛起,让温越看到边塞并非贫瘠。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利用。 就在几十年前。 俄罗斯人占领西伯利亚,从当地原住民手中收取的毛皮贡品,就为国库贡献了近一百万皮草。 这财富的积累,足见边塞经营之妙。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,西伯利亚的毛皮贸易为国库贡献的收入,估计已占国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。 在覆盖了西伯利亚的行政开销后,还留下了丰厚的盈余,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 而英国的殖民者,更是精于此道。 以微不足道的铁器换取土著部落的珍贵资源。 这种不对等的交易,令人咋舌。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,让军民都能在边疆的开发中获益。 中原的商贾,自古以来就具备开拓精神。 晋商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,甚至远达欧洲。 他们能与北疆各族和俄国人用蒙古语、俄语等语言交流无碍,其能力不容小觑。 如何善用他们,就看策略了。 商人逐利,没有国界,没有道德枷锁。 只要能带来利益,他们就会紧密追随。 因此,温越在稍有余力后,便开始激发商人的进取心。 支持他们组建武装商队,对他们在海外的血腥与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 资本的积累,用外人的血,总好过内耗。 他深知自己的仁义有其边界。 只要目标是对外,他便不会过多干涉。 这次边军行动,武装商队同行,正是温越宏大计划的一部分。 一旦他们尝到甜头,这股力量将促使地主豪强将目光转向外部,为民族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。 …… 商人们虽被利欲驱使,却精于算计,绝不做亏本买卖。 当他们得知塞外部落多是老弱,出征不仅无险,且沿途收获颇丰时,立刻群情激昂。 转瞬间,众人纷纷编织出各种理由,为自己的参战正名,力求师出有名。 更有甚者提议:“时值盛夏,水草丰美,正是蒙古各部举行拿大慕大会之际,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。 “届时,周边小部落会带着牛羊和特产前往大部落交易,正好一网打尽。” 此言一出,引得众人哄笑。 商人之间,本无伪善。 既然出征是劫掠,青牙军将领亦非道德楷模,直言不讳便成了常态。 然而,也有人担忧:“虽出师无虞,但塞外辽阔,只怕部落难寻,空手而归。” 众商贾的目光随即转向祖柏、张大春等人。 他们虽以商旅之名搜集情报,但信息杂乱无章,对塞外认知有限。 此时,唯有青牙军堪当重任。 沈其士心中暗忖:“这些商人,竟不知青牙军的情报能力。 “如此大战,若无详尽情报和地形水源的了解,青牙军怎会轻率出兵?” 第(2/3)页